当前位置:凯发k8娱乐官方网址 新闻 综合要闻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凯发k8娱乐官方网址

发布时间:2020-09-23  信息来源:农机质量与监督

——专家用户一致认为机收损失率约1%

9月16日,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邀请有关收获机械生产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服务公司负责人,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下称“总站”)有关专家在京召开“主粮作物收获损失有关问题座谈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当前通常情况下小麦、水稻、玉米主粮作物机械化收获损失分别能够控制在1%、2%和3%左右。

机收损失率约1%

针对小麦机械化收获损失问题,侯方安今年专门到河南、安徽、山东等地做了大量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小麦联合收割机品牌的收获损失约0.8%,而在国外因为更加追求收获效率,机收小麦损失约为1.2%。整体上看,国内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收获损失率比国外品牌要稍低。调研还发现,人工收小麦在割、捆、运、碾、放这五个环节,综合损失率达10%。因此,通常情况下小麦机收损失要比人工收获低8-9个百分点。他们在日照调研的一家合作社有6台收割机,今年参加机收作业均没出现异常损失情况,农户均比较满意。

辽宁万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卓去年曾在其服务的区域内沈阳沈北新区财落街道木舒屯村作业时发现,在玉米籽粒收获机作业后,一平方米内掉落玉米37粒,后通过在这块200亩的玉米地选取三个点综合计算得知,一亩地大概损失20斤玉米。当地去年雨水较多,到12月份才收获,过了应收的最佳时期。即便这样计算下来,按去年亩产1400斤算,损失率大概为1.4%。韩卓称,当地播一粒玉米种子到成熟后能收获500—600粒,机收损失率相对人工已非常低了。特别是机器的效率无可替代,当地一个壮年劳力,一天能收获1.5亩,人工费最低需150元,机器一天最少也能收获数十亩,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河北辛集沐林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亚文称,今年当地好的地块亩产小麦1000—1100斤,而一般的地块亩产800多斤。但由于当地的土地流转进程相对较慢,田块不成规模,因此当地收获机作业来回调整、转弯环节较多,有的机主随便找个机手就开干,小麦收获回家后也没有标准的粮库存放,虽未进行过精确的分析,但他通过多年的经验分析认为,当地小麦机收损失率约为1%。

高涛是有20多年收获机械制造史的著名农机企业山东巨明集团副总经理。他称,以他多年的观察经历看,收获机械综合损失率不超过1%。另包括像巨明在内的厂家近年来通过不断改善产品性能质量,现在割台作业、清选环节的损失都非常少,不过对于收获时配套夹带损失的处理还不够理想,但总体上看,巨明当前的小麦机收损失率约0.9%—0.92%,低于国家鉴定大纲现行规定的1.2%的损失率标准,而玉米机收的损失率、含杂率和破碎率也均不超1%,目前购买玉米收获机的机手基本上都参加跨区作业,从河南、山东收到河北。“机手收麦时老百姓就在边上看着,损失多了他们肯定不干,他们对小麦机收损失率的接受度也就在1%左右甚至更低。可以说,今年少数媒体报道的机收损失率达8%以上严重不实。”

石家庄天人是国内从事玉米收获机产销并向同行供应割台的专业厂家,其总工程师姚志军称,目前玉米机收的损失率控制在1%完全没问题。2008年在黑龙江省农机鉴定站的主导下曾做过产品试验,鉴定的结果为0.9%。目前玉米割台的损失很少,玉米机收获作业后一米轨迹之内看到三四粒玉米正常,如果超过10粒,厂家自己都感觉看不过去。据他计算,亩产1000斤玉米,机收损失率约为0.67%。

“天人一年销售1000多台玉米收获机,如果真像有些人所夸大的‘损失率超过10%’,谁还会用我们的车呢?”过去姚志军在黑龙江曾看到人工收玉米之后,有农民开着拖拉机在后面捡玉米,而这些年收获机收,由于‘丢玉米’几可忽略,只有少数农民在机器拐弯的地头捡捡,“不然捡起来的玉米都不够工钱。”

总站研究员兰心敏从事收获机械产品试验鉴定工作数十年,是业内公认的技术专家。据他介绍,2014年社会上曾一度关注机收损失问题,而最近有媒体在报道中引用的还是6年前的数据,实际上国产收获机械质量“根本没有那么糟”,国家、行业、企业的标准要求也已经越来越高,像三大主粮作物之一的水稻1991版机收作业标准规定的全喂入收割机的损失率是≤3.5%,2006版标准降为≤3%,到2017版标准已经降到≤2.8%;小麦1991版机收作业标准规定的全喂入收割机的损失率是≤1.5%,2006版标准降为≤1.2%,到2017版标准仍为≤1.2%,换句话说,小麦机收损失率能够控制在1.2%以下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了;玉米2008版机收作业标准规定,果穗收获的损失率为≤4%,籽粒收获的损失率为≤5%,而在2019年标准修订的报批稿中,果穗收获的损失率已降为≤3.5%,籽粒收获的损失率降为≤4.5%。很多生产企业为了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会更严,小麦的机收损失率一般控制在标准规定值的80%左右。

兰心敏认为,无论是人工收获还是机械分段收获,都比现在联合收割机的作业损失率要高得多。鉴定结果显示:在标准条件下的小麦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损失率不超过1%,更多在0.8%以下,水稻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损失率在1%-2%。在正常作业条件下,小麦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损失率在1%左右、水稻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损失率在2%左右的水平是有保证的。履带式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高效率、低损失,曾经得到国外同行的充分肯定。“农民都很惜粮,如果机收损失太高,农民根本不让你进地,我国的小麦机收水平也不会达到2019年96%的水平。”他说。

事实上,从中国消费者协会农机投诉分会近年来的投诉情况看,也几乎没收到过因为小麦机收损失率过高而引发的投诉与纠纷。在兰心敏的职业生涯中,同样为不少在华国外收获机品牌产品做过非常多的试验鉴定,在他看来,国产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损失并不比国外品牌差,有的国外品牌产品的损失率内控标准要高于1.2%。还有些人士关注的一些田地在机械收获后出青苗也是正常的,多数小麦种植区的亩播量在7—11公斤,而机收损失若按亩产1000斤、损失率1%算也有10斤的麦粒掉落田间,当然会出青苗。

机收损失率关乎多重因素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机收损失率与作物品种、栽培制度、生产农艺、作物生长环境、收获时节、作业速度、机手操作水平、地形地貌等因素息息相关。通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韩卓就认为,玉米收获机的机收损失与玉米品种、收获时间、种植方式有关。机器收获时,玉米通过拉辊、夹送和割台收割等环节,完成系列工序后割台基本不会掉粒。

高涛认为,机手作业速度太快也会提高损失率,机手操作水平很关键,不同的机手会导致损失率不一样,当地俗话说“三分机器、七分使用”,有经验、水平高的机手会根据作业产量、产品成熟度等对机器进行相应调整。

姚志军称,玉米成熟过度会产生自然脱粒与掉棒现象。去年东北地区因为雨水少,有些地方玉米收获过了最佳时节,姚志军就曾碰到过割台一碰就掉玉米的现象,他认为,像这种情况根本就不适宜用机械收获了。

兰心敏认为,有些机手作业的损失率较高包括多重因素,一是源于挣钱的欲望太强烈,高挡作业,有的甚至采用行走挡作业,致使收割机的喂入量过大而导致损失率高于正常标准,就像人吃饭太快而导致胃消化不良一样。二是新机手的培训不到位,很多机主雇用的新机手没经过充分培训,遇到异常作业情况,如作物倒伏、过熟、特殊品种等情况时,不知道或不会对收割机进行必要的及时的调整维护,导致损失率偏高。三是老旧机器的性能较差,不能代表现在的联合收割机水平。四是地块小,采用大型收割机作业,收不净田边地角。五是选择的收割机不合适,如选用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损失率自然偏高(2006版标准规定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的损失率为≤3.0%,比全喂入损失率的标准规定值大得多),也并不值得提倡。

张树阁日前刚到过江西调研,发现粳稻的机收损失要高于籼稻,同时也不同的机手操作损失率确实不一样,有的要高出两三个百分点。今年因为当地发生严重的洪灾,籼稻的机收损失有的达到2%。他认为,收获机在地边地角作业存在国外机械也解决不了的损失难题,另南北差异较大也导致机收损失率不一样,但整体损失率数据均较低。同时,2014年是个重要的时间点,此后国内联合收割机厂家有技术水平提升很快,损失率较之前的数据降了一半以上,而有些人仍引用此前的数据显然是脱离事实、很不客观的。

减少机收损失是系统工程

如上所述,尽管当前阶段的机收损失率老百姓基本上都能接受,但减少机收损失率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品本身、机手素质培训、种植农艺等多方面,有的甚至在农机部门职权之外,譬如农艺栽培制度等。

在王亚文看来,机手素质是减少损失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针对具体作业的机手培训总体非常欠缺,系统化、很细致的培训还很少,而当前由于技术好的机手非常难找,“一些机主对机手的要求是能驾驶机器就可以了,随便找一个来就开始开车作业。”

韩卓看来,收获机机手培训是个难题,如今只有实际操作机器的机手才算是真正的职业农民,而很多机主都谈不上。通常情况下,机主雇用的实际操作者会经常换人,“今天老王明天老张”,影响机器使用。设备再好,没有好机手操作用起来效果也大打折扣,很难达到理想水平。

作为联合收割机综合性生产企业,高涛称,巨明已经建立了一套严谨完备的培训体系,对所有购机者要进行详尽的一对一培训、培训结束还要让机手亲自签字确认,培训工作与效果也要对经销商还要进行考核。但在工作中高涛也发现,现在机手的年龄都偏大,受教育程度与文化水平偏低,他对机收作业的未来发展颇为担忧。

高涛坦承,尽管今年以来农机行业发展形势较好,但在具体运营中企业却感吃力,特别是在农艺与农机协同方面感觉难度较大。同样在北方,黑龙江与内蒙古种植制度差异非常大,甚至在一个省都存在很大差别。作为产品最齐全的国内农机企业之一,巨明有上百个收获机产品型号,适用于不同地区农艺状况、不同用户的需求,但这也带来了沉重的配件供应、三包服务等压力。当然,市场也会倒逼企业产品升级,目前巨明玉米收获机采用了各种先进的设计技术如自动液压换挡等国际先进技术,机器性能与质量与前些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兰心敏建议,减少作物机收损失一是需要研究开发能应对异常作业如作物倒伏情况的高性能机器;二是要加大新机手的培训特别是“收获机老板雇用的新机手”的培训;三是研发智能监测系统,遇到损失异常情况能够及时报警,以提醒机手进行停机调整;四是要进一步培育适宜机收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现在玉米种植行距一般在30至70厘米不等,有的地方推行宽窄行种植,致使玉米收获机企业的产品型号多达上百个,可以看出企业新品研发的不容易。

在张树阁看来,目前机收损失率与绝对不低于10%损失率的人工收获相比确实极低,但自主品牌仍然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他同样建议要加大机手培训力度,此外可在政府层面出台损失率标准,生产厂家也要从机具开发层面尽量减少需要人为调整的情况、增强机器操控的便利性。

中国农机化协会会长刘宪曾历任农业农村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副站长、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由于工作关系,长期跟踪调研粮食机收损失情况。他称,减少机收损失是农机行业甚至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尽管现在机收损失率已经非常低、并没有引起种粮农民朋友的不满,但是行业内特别是生产企业仍需继续努力、不断降低整体损失率,抓住时机研发制造更优质的机器,全面提升我国的农机化发展质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