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数据:2021年,河南粮食总产量为1308.84亿斤,全省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56.32亿斤,减产4.1%。
更详细的数据是:2021年,河南夏粮总产量为760.64亿斤,比上年增产9.89亿斤,增长1.3%;秋粮总产量为548.20亿斤,比上年减少66.21亿斤,减产10.8%。
数据公布后,多数媒体都不再提“丰收”二字了;一些自媒体更是拿“减产56.32亿斤”做噱头,以“忧国忧民”的姿态,营造一种“就要饿死人”的氛围从而达到“吸睛”的目的。
凡此种种,都是因为对“丰收”这个概念理解有误。
加上今年,河南粮食总产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300亿斤。国家稳产增产政策的扶持、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持续提高、良种良法的广泛运用,加上河南粮食核心产区的国家战略定位等诸多因素,是河南粮食持续稳产高产的重要保证。
纵观河南粮食生产,几乎是年年都有灾情发生,只不过有些年景“偏重”、有些年景“偏轻”而已。
今年的秋粮减产,一是春夏豫西丘陵山地持续的旱情,直接影响到了春播秋作物的苗情;二是“七下八上”的持续降雨,使秋作物1000多万亩受灾、500多万亩绝收。像浚县被淹没的蓄滞洪区,历史上玉米产量超千斤都是“毛毛雨”,而今年则颗粒无收,全省总播种面积和“颗粒无收”的面积一平均,不减产那才是说瞎话。
旁证一下。
像农民种粮一样,年年有高考,但每年的高考分数线既不是连年走高,也不是持续下降,而是在一定的区间里“忽高忽低”,这种“忽高忽低”取决于考题难度、判卷宽严、考生整体水平等诸多因素;年年都有超常发挥的,也一样存在“考砸锅”没考出真实水平的,这与粮食生产有点相似。
粮食生产一样有偶然因素,同一个农民、同一片土地、同样的种子、同样的耕作方式,每年的产量也不可能整齐划一。
譬如二十四节气里的立春,同样的时令,可能是晴天丽日、春风徐徐,也可能是乌云满天、白雪飘飘,也可能是东边日出西边雨,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天气,立春就是立春,春姑娘的步子不会停下。
关于什么是丰收,很早就有科学的定义:和上年的粮食总产量比,增产5%和减产5%都是丰收。
2021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08.84亿斤,与上年比减产4.1%,说丰收毫无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