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言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习近平
“穗大籽饱,又是一个好收成。”许昌种粮大户赵保献蹲在地头,抓起两穗麦子,双手用力一揉,捏起一颗麦粒放进嘴里:“嗯,硬实!”
仲夏,全省小麦机收正忙,丰收在望。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小麦是全球近40%人口的主粮,我国是小麦产量最多国家,河南是全国小麦第一省,对全国小麦产量影响举足轻重。只要河南小麦不“打喷嚏”,中国碗里的主粮供应就不会“伤风感冒”。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到河南考察调研,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必须扛稳的重大政治责任。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建设现代化河南,大头重头在“三农”,潜力和空间也在“三农”。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这季麦子一露头,就成为万众瞩目的“网红”。从播种到分蘖,从拔节到扬花,从灌浆到收获,2022年河南小麦一“红”到底。
一粒普通麦子,为何如此牵动人心?
今年2月,俄乌冲突升级;进入3月,俄罗斯暂停化肥出口,国际粮价一度飙升至近14年新高;4月上旬,全球实施粮食出口限制的国家增加到16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警告,如果农产品市场价格继续上涨,预计全球1.93亿人无法确保第二天有足够食物。
疫情多点散发,国际风云突变,极端天气频仍,去年秋汛更造成我省1000万亩小麦晚播,多重风险挑战叠加,灾后第一个夏收,检验着农业生产恢复成效。
牢记“国之大者”,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这场来之不易的丰收。
在古人眼中,粮、食并不相同:便于长久保存的叫粮,连汤带水的叫食。伊川县江左镇杨窑村70岁村民张正觉得,能救命才是粮食,“老辈人有句话,一米度心慌。”
我们已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把“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远远抛在身后。但不要忘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人人吃饱饭,不过短短几十年。
粮稳家稳,家稳国安。综观古今中外,很少有东西像粮食这样,平时不显山露水,一有风吹草动却能掀起惊涛骇浪。
为什么一提起小麦,就想到河南?
“走遍全国各地,河南是块宝地”,农业科技专家都有这样的共识。河南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区,适宜的光与热、水文与土壤,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哺育了依靠农耕文明建立的泱泱大国。蒙泽沃土,农作物品种往往在中原选育、试验,先进生产方式从这里传播全国。
筋道、有味,网红零食辣条用周口强筋小麦加工制成;醇厚、绵柔,飘香白酒由永城富硒小麦酿造;酥脆、香甜,热销的曲奇饼干用淮滨弱筋小麦烘焙而成……生于中原、名扬四海,“河南小麦‘顶天立地’!”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自豪地说。
对河南,生产全国1/10的粮食,是贡献也是奉献;对全国,河南粮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底气,更是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有力支撑。
全省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今年,河南粮食产量目标仍将稳定在这一数字之上。
粮食安全,责无旁贷。
超市里,肉蛋奶面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厨房内,蒸煮煎炒,家庭主妇变着花样犒赏一家人的味蕾。社会分工让很多人脱离了农业生产,丰盈的食物让人们产生错觉,仿佛这都是理所当然。
有人认为,连年丰收,可以高枕无忧;有人嘀咕,种粮收益低,划不来;还有人抱着老观念说,农业不就是种个地,有啥科技含量……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如果对粮食生产认识不足,迟早会栽大跟头,被一剑封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算眼前账,就会得“近视眼”。
保障好初级农产品供给是重大战略问题。目前,国内粮食每年总消费量已超过7亿吨,远高于全球谷物年贸易量,如果中国一年不产粮,国际市场上流通的粮食,全部进入国内也不够我们吃。
没地就没粮,没产量,何谈质量?我国粮食供求仍紧平衡,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83公斤,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粮食安全线21%,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越是有粮吃,越要想到没粮的时候,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好了伤疤忘了疼。遏制耕地“非农化”,不容有失;防止“非粮化”,刻不容缓。
粮食绝非普通商品,掰着手指算小账,难免会犯“幼稚病”。
农业的地位,不能仅看产值。粮食不仅用于加工各类食品,也是酿造、制药等诸多工业原料,支撑着庞大的国民经济产业链。没有这个“1”,后面的“0”就失去意义。
粮价是百价之基,食品价格占我国cpi指数权重29%左右,食品价格动一动,cpi指数抖三抖绝非戏言。从国际上看,粮食生产周期较长,造成食品价格就像一根“细皮筋”,供给微小变化都会引起价格剧烈波动,今年国际粮价一路走高就反映了这个规律。
农业生产可不是“土得掉渣”,现代农业的科技范儿远超很多人想象。
植物工厂,把一亩地当十亩地用,将庄稼“种”到空中,一间间实验室变成了一座座农场;“无人机 感应器 大数据”,勾勒出一个包含土壤信息、作物信息、气候信息的全方位“农业地图”;根灌,把“浇水”变成“输液”,利用气压将水肥直接注射到作物根系;激光平地机能够让几十亩地的高差仅有2厘米……
每一粒粮,都浸透着小麦院士、玉米专家的多年心血;每一寸田,都与物联网、大数据紧密相连。
耕地面积有限,技术进步无限;资源要素有限,创新潜力无限。
扛稳如山重任,靠的是扎实行动。稳面积、提产能、增效益,省委、省政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紧锣密鼓部署“全力以赴保夏粮丰收”行动。农资供应畅通无阻,晚播小麦“弱苗促壮”,水毁工程限期修复,统防统控全面实施……件件农事,都是大事。
小麦一天不收获,技术指导一天不放松,18个省级小麦专家指导组分区分类精准指导;各级干部、种粮主体、农技人员汗洒麦田,守护粮仓。
察苗情。小麦拔节时,分蘖数达四至六个,过了“亩穗数”第一关;一、二类苗比例达到93.5%,好于往年。
观墒情。去年秋汛,中原大地地下水位抬升,加上小麦主根扎入地下两米的特性,今年4月河南中、北部的旱情并未伤及根本:表墒虽缺,底墒仍在。
看天气。五一前后,连续多天持续低温,小麦灌浆时间增加五到七天。灌浆时间延长,籽粒更加饱满,这是今年小麦丰收的又一有利条件。
“政府重视、专家指导、粮农操心、老天帮忙,尽管这一季小麦播期普遍偏晚,冬前苗情偏弱,类型复杂,开局不利,但转化快、紧追赶,今年再获丰收有基础,也有底气。”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
种在地里是庄稼,收到家里是粮食。当前全省疫情防控形势总体趋稳,各地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抢抓农时,防疫“三夏”两不误,确保颗粒归仓。
“给你说了好几遍,村里有红马甲帮扶队,专门帮回不了家的户收麦呢!”商水县舒庄乡杜店村村民张向丽挂掉丈夫电话,腼腆地笑了。丈夫在上海务工回不来,她从没单枪匹马收过麦,家里10亩地让她一度很揪心。村干部主动了解情况后,决定麦收的事一管到底。在商水,像这样穿着红马甲,专门服务“三夏”生产的党员先锋队、志愿者服务队有800多支。
小麦机收率达99%,农机作用举足轻重。全省投入400万台农业机械,跨区机收车辆免通行费;入豫农机作业人员核酸检测“即采即走即追”“一次检测、全省通行”;党员志愿先锋队、农机专业服务社代收代种代管,“点对点”服务因疫情无法返乡农户、困难家庭;气象部门及时推送天气信息,引导抢收抢种……特殊年景,答好丰收答卷,保障措施有力有效。
端稳饭碗,品味变迁,河南农业的未来“头头是道”:
有靠头,守住耕地就守住了根。从兰考大地到尉州平原,从黄河岸边到南阳盆地……放眼中原,“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随处可见,丰收气息扑面而来,更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1.14亿亩以上。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率先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藏粮于地”战略已在广袤田畴落地生根。
有干头,点燃科技兴农新引擎。
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驻马店柔性引进数十位院士,打开农业大市换道领跑新空间;鹤壁农业园区布设孢子捕捉器,远程精准诊断小麦病虫害。各地积极打造智慧农田,“黑科技”给农业插上腾飞翅膀,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3%。
“过去动锄头,如今动指头。良种加良法,省心又省力。”淅川九重镇,种粮大户邹会议足不出户,用语音控制1公里外100多亩地喷灌浇水。
地还是那块地,田已不是那片田,天地之间,山乡巨变。
有奔头,“新农人”唱起主角。
强农惠农政策春风化雨,种粮人添动力,粮食生产添活力。一代“新农人”、一批新农企活跃在田间地头,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播撒丰收希望。
郸城县90后左明飞,与22个回乡创业大学生组建“大学生创业联盟”,主攻现代农业种植。“后浪”奔涌,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答卷。
用“大食物观”托举舌尖幸福,确保粮食不出问题,饭碗的事河南靠得住。
提高“三农”工作本领,各级党政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如火如荼;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到保收益,以市场力量稳农助农、增产增收;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抓好种业振兴,加快粮食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首家种业省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为明天播下“芯”的希望。
一条奔腾的大河、一片希望的田野、一粒金色的种子、一股创新的动力。2035年,河南将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和全球粮食科技创新高地,“黄河明珠”中原农谷,现代农业锐气昂扬。
嵩山脚下,颍河之畔,炽热的阳光洒在登封观星台顶的日晷上,标注农耕生产的千年时序,演绎敬守农时的传统标准。断四时,定节气,这里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与校准地,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之中”,古老的智慧传唱至今。
小满天天赶,芒种不容缓。丰收的喜悦再次从观星台上氤氲开来,铺陈在金黄的大地上。
中原熟,天下足。
策划:董林 刘雅鸣
统筹:张学文
执笔:李兵 宋朝 李相瑞
丁新科 赵志疆 于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