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凯发k8娱乐官方网址 新闻 综合要闻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凯发k8娱乐官方网址

发布时间:2022-07-28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5月初,在唐河县丰皇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小麦种子试验田内,社员正在对小麦进行除杂作业。 资料图

中原熟,天下足。不久前,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数据显示,今年河南省夏粮再获丰收,夏粮总产量762.61亿斤,同比增长0.3%,其中小麦总产量762.54亿斤。河南夏粮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一。

不止于此,围绕粮食,河南有着太多光环:粮食种植面积连续9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占全国的1/4强,粮食单产连续4年稳定在800斤以上,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左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到河南考察,每次都必看农业、必讲粮食,要求河南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自觉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看待粮食生产,把“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的优质河南粮。

筑牢根基,持续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

夏日,走进滑县白道口镇高标准农田示范方,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玉米一望无垠,长势十分喜人。“今年种的70多亩小麦取得了大丰收,现在大田内的玉米长势也非常好,不出意外,秋季丰收不成问题。”白道口镇西河京村种粮大户黄国兴说着脸上露出了笑容。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实行了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将面积和产量任务分解到市县。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宋虎振说,全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流转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粮食面积在1.6亿亩以上、小麦播种面积在8500万亩以上。

保障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其中的关键。河南省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率先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50万亩,在粮食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以提高粮食产能来稳定粮食产量的路子。

寸寸良田寸寸金,淳朴的河南人对此感触很深。在郏县薛店镇冢王村,流转70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王凯说:“10年前,刚开始流转土地时,不少地还是‘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兔子不拉屎、旱涝不打粮’的低产田,之后这里逐步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地力得到了提升,粮食产量上去了,种地也更有底气了!”

“今年的小麦亩产超过1600斤,种半辈子地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还沉浸在小麦丰收喜悦中的商水县张庄镇种粮大户邱守先说,“虽然去年因秋汛麦播推迟,今年春季又遇干旱,但是我种的2100亩地处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灌溉设施完善,智能化程度高,在大灾之年才能取得大丰收!”

邱守先所说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正是河南省在保证高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外,自我加压、提高标准,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的标准,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创建,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建设2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时下,藏粮于地战略已在河南广袤的田畴上落地生根。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处长黄幸福介绍,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提高了粮食单产,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仅此一项,全省就增加粮食产能220亿斤以上;增强了抗灾能力,田间灌排系统更加完善,实现了“重灾少减产、轻灾保稳产、无灾多增产”;降低了种粮成本,田间机械化作业更便捷,灌溉亩均可节水15%、节电20%;还提高了种粮大户参与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多重保障,科技支撑产出更多优质粮

“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了几十年地的息县彭店乡种粮大户柳学友将这句话奉为圭臬,“只要种子选得好,收成差不到哪儿去。地里种了十来个品种,哪个产量高就推广哪个。”多年来,靠着不断更新优良品种,柳学友尝到了种地的甜头。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是组成了小麦的产量结构,而能直接影响这些因素的唯一客观物质条件就是种子。”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说。

当前,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几近天花板,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良种供应是首选。多年来,河南省小麦育种专家持续通过品种改良,培育了“矮抗58”“郑麦113”“新麦26”等优质小麦品种。同时,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规划建设“中原农谷”,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研究应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品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

在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田间,满目绿色,玉米、花生、大豆等秋作物长势正好。“十年前种地是靠天,如今通过智能化的灌溉设备,在手机上就能把地浇了,打药也用上了无人机,地头的物联网农业气象站、植物病菌孢子捕捉仪等科技的运用,有啥问题直接提醒,省心得很!”种了几十年地的村民沈双义对农业科技算是彻底服了。

“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得用‘数据’说话。”沈双义所种的这片农田已经实现了“5g+”智慧农业全覆盖。承建方河南瑞通集团负责人杨亚伟说,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的不同特点,利用这些设备能对虫情、苗情、墒情、灾情进行识别监测,经大数据分析后,为农作物的施肥、灌溉提供科学指导。

智慧农田悄然改变着农民的种地方式,而信息化赋能让传统农机则变得“智能”了起来。今年,河南省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在漯河、信阳试点应用河南农机云app、农机远程运维终端等平台,依托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实现对农机的精细化管理。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主任史有来介绍,在手机上通过河南农机云app,可以精准定位田间小麦收割机的作业轨迹与状态,可以“点对点”调度农机,提高农机收割质量和利用率。

“减损就是增收,老乡们多一份收成,国家粮食安全就多一点保障。”来自汝南县三桥镇唐寺村的资深农机手肖国法说,“机收小麦是个技术活,根据小麦长势,精准调节收割机筛片、转轮松紧、驾驶快慢,精细化收割,每亩能减损20多斤,全省机收损失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增产7亿多斤小麦!”

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在中原大地上,农业与科技正在深度融合。“良种供应、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农业科技成果与先进增产技术的运用,让我们种粮一年跨一个台阶。”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感慨,“去年种的2000多亩小麦虽然晚播了,但经过农技专家的指导,小麦直接创造了丰收奇迹!”

科技当家,土地生金。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要效益,河南省坚持走依靠科技提升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构建了12个农业现代技术体系,建成1031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集成推广一大批先进农业技术,粮食主导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以上,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政策驱动,持续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去年秋季,受特大洪灾影响,新乡、鹤壁等多地小麦播期延迟,比常年延后15天左右,个别蓄滞洪区和低洼农田甚至推迟30天以上,全省小麦晚播面积超过1000万亩,越冬期三类苗比例较往年同期增长11.5%。

浚县卫溪街道种粮大户周位起流转的3000亩地处于蓄滞洪区核心区,去年洪灾时损失惨重。“多亏政府聘请了河南农业大学的教授为我们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提前选用了适宜晚播的小麦品种,后期又通过专业化的统防统治促使弱苗转壮,收获后亩产达到1300多斤,刨除所有成本,收入不逊于往年。”周位起感激地说。

丰收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支撑。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处长胡若哲介绍,为应对近十年来最复杂的冬前苗情和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可能偏重发生的实际情况,全省各地开春后通过开展“科技壮苗”行动,农技专家分片包干指导,狠抓因苗分类肥水管理,小麦拔节期苗情得到明显好转;小麦生长中后期又适时开展统防统治和“一喷三防”,确保了小麦丰收到手。

为把中央的惠农政策落实落细,河南省审时度势,早在今年1月就提前安排下达1亿元病虫害防控资金,把全省1900万亩三类弱苗细化到乡到村,要求因地因苗、分区分块抓管理,全力推动晚播弱苗“促弱转壮”。在小麦生长中后期,以豫南6市为重点,投入财政资金5.92亿元,开展大规模赤霉病、条锈病统防统治,基本实现应防尽防;5月以来,全省各地又落实资金5.3亿元,“一喷三防”基本喷防一遍,直接延长小麦灌浆时间。

强农惠农政策春风化雨,给种粮人添动力,为粮食生产添活力。“有了政策支持,件件都帮到了俺的心坎儿上。”在上蔡县大路李乡南聂村田间,盛世果蔬合作社负责人聂生生一边组织社员给玉米施肥,一边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业综合补贴的落实,免费对小麦进行无人机飞防作业,农业保险的推广,这些对我们种粮大户来说都是利好。”

好粮卖好价,让延津县塔铺街道大柳树村59岁的种粮大户李元智实实在在地赚了一把。“今年的新麦高产、高质、高价,我们托管的8685亩地,主要种优质小麦‘百农607’,平均亩产1300斤,大部分以每斤1.62元的价格卖给了克明面业。”

种粮能赚钱,粮食就安全。为调动基层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河南省不断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和正向激励机制,严格落实产粮大县奖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激发粮食生产内生动力。同时,持续加快多层次普惠性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推进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种植收入保险产粮大县全覆盖,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粮稳家稳,家稳国安。端稳“饭碗”,守牢底线,“国人粮仓”河南早已经牢牢地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扛上了肩!

网站地图